当务之急--评估海外中国学人教会
过去十年来,随着海外中国学人福音事工的进展,在美、加、澳、纽、新、港、日、欧各地,凡是中国学人较密集的城市中,均已成立了一些以中国大陆学人和新移民为主体的教会(注一)。其数目虽无全面性的统计,但肯定正不断增加中。(注二)
若我们从教会历史和教会增长的角度来看,中国学人这一个群体和教会的兴起,其内外因素(contextual and institutional factor)都与六十、七十年代北美华人教会极其相似,这是历史进展的必然规律,我们可从这规律中评估过去十年来的得失,以策将来。
一. 四种发展模式
根据笔者在各地的见闻和调查,目前海外以中国学人为主体的教会,主要有四种发展模式。这四种模式都具有年轻的海外华人教会共同的特色,其优点和难处也相互共现:一. 四种发展模式
模式 |
优点 |
难处 |
1. 中西教会增设普通话堂. |
a. 可使用现有教会的资源、设备、制度、规章。
b. 信息、牧养、聚会方式上有针对性,且不须翻译。
c. 中国学人有观摩并参与事奉的机会。
d. 体验不同群体在教会中的合一。 |
a. 中国学人易有依赖性。
b. 不同语言的堂会间沟通不易,看法、作法、神学立埸上可能有分岐。
c. 较少自主权。
c. 缺乏同工。
|
2. 中西教会对外拓植或认领分堂. |
a. 初设立时,可获得母堂的支援。
b. 亲自经历了植堂的过程,可成为自立后去国内或海外植堂的参考。
c. 学人较有自立的责任感和自主权。
|
a. 不易找到合适的传道人和负责同工。
b. 可能长期依赖母堂,不能自立。
c. 母堂须投入额外的人力、物力。
|
3. 华人教会转变为中国学人教会 |
a. 在转变过程中,可传承原华人教会的优点,并避免其缺点。
b. 是逐渐转变,而非争执后分裂,避免大陆学人背景与海外华人间的隔阂。
c. 在设备、财力上较为轻省,中国学人可逐渐承担责任,有一段预备过程。
d. 信徒对教会有认同感。
|
a. 转变成中国学人为主体的教会后,原先的海外华人信徒被忽略。
b. 缺乏有经验的传道人和负责同工。
c. 转变过程中易承袭原先华人教会的模式,缺乏突破和创新。
|
4.中国学人查经班(或团契)成立独立的教会 |
a. 最有自立性、自主性和认同感、责任感、最少依赖性。
b. 可从摸索、失败中学习成长,获得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c. 可成为未来中国大陆学人教会的模式。
d. 最有事奉操练机会。
e. 最容易与国内亲友、教会交流,促进对中国福音工作负担。
|
a. 背景完全相同,缺乏与其他背景群体的交流、学习、合一的好处。
b. 必须从头开始,灵力、人力、财力缺乏、孤军奋斗,独自苦撑。
c. 信徒(或传道人)缺乏海外教会生活经验,常有争执分裂。
d. 极缺有牧养经验的传道人和负责同工。
e. 可能产生大陆本位主义。
|
二、四项当务之急
笔者曾与多位牧长交流,针对上述四种模式作客观评估;对于“是否成立”及“如何发展”中国学人教会,我们有一些建议,限于篇幅,在此先简短地抛砖引玉,盼可成为更深入研讨的起点:
1. 尽力溶入
来到海外的老、中两代中国学人,因与海外华人背景太不相同,教会在传□音阶段大多有必要成立同质性的团契;但当学人信主受洗后,应鼓励他们尽量溶入现有的华人教会中,与其他背景的信徒成为一体。这需要双方舍己,“用爱心互相宽容,用和平彼此联络,竭力保守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而年轻一代的中国留学生,与港、台背景的年轻人差别不大,甚至不需单独成立团契,可溶入教会一般青年团契或学生团契中。这是中国学人事工应该优先努力的目标。
2. 本末先后
若因语言、信息或其他针对性的因素,必须成立以中国学人为主体的教会,则无论采取上述四种模式中任何一种,都应在预备阶段优先建造同工,不要太快开始主日崇拜;先有人(man),才有事工(ministry),是主耶稣的原则(《路》6:13)。同工的建造,在灵命的培育上至少应包括:基要真理、心灵医治、灵修生活、品格和价值观;事工的操练方面,最好先到成熟的中西教会观摩实习培训,并先有同工祷告会,先建立同心同灵的同工团队。因为教会不同于团契,若无足够的牧养、教导和培育,单靠福音聚会将难以为继。
3. 前车之监
过去卅年来,海外华人教会已累积了不少成败得失的经验。在成立和发展中国学人教会的过程中,已有前车之监,可避免重蹈覆辙。我们应该评估华人教会在开创、转型、布道、造就、训练、信徒动员、牧养、教导、行政、组织、决策、领导、植堂、争执、分裂……中,所学到的教训,归纳出一些可知可行的原则,供海内外中国学人事工参考。盼望华人神学院的期中报告和毕业论文中,有更多这类的研究成品。也盼望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让我们从今天起立志栽建有本之木;先求向下扎根,自然向上结果。
4. 支援中心
目前海外各地的中国学人教会都属初期阶段,急需成立支援、谘询中心。这样的支援中心不一定是个常设性组织,但须能引介讲员、资讯、材料、培训及联合聚会;尤其一些较幼小的独立教会,更需要援助。《海外校园》愿与海外华人及中国学人牧长们分工合作,共同学习服事中国学人教会。
三、结论:有根有基
综览过去十年来的海外中国学人教会,一方面充满了神的恩典和祝福,却也看到我们自己揠苗助长的浮躁和有限。笔者曾与参与事工的牧长讨论,若用三句话总结,可说是:布道有成、根基尚浅、牧养不足。这些现象的原因和今后的策略,由明年起更名的《举目》(原进深特刊),将请众教会同工一起深入检讨并寻求。
笔者深信,今日中国学人事工的进展,肯定影响十年后海外华人教会的质量,也会成为将来中国大陆城市教会的样版。
因此,海外的中国学人教会不应只具布道、团契、祟拜的功能,而是建立全方位有攻有守、由内而外、由近而远的福音、真理、宣教基地。只要我们认真浇灌、栽种,培育,当时候到了,这愿景(Vision)必可实现。
注一:本文所说:“以中国学人为主体的教会”简单的定义是:“学人”指有大学或以上学历的知识份子。他们目前在海外可能是留学生、访问学者、研究员、教授,可能是学术界以外的专业人士、家庭主妇或各行各业的人。“中国学人为主体的教会”是指该教会固定的成员,来自中国大陆的人数已达到80%以上。
注二:海外校园杂志正请人进行一些统计,有关各地中国学人的数目、团契及教会现况等大概资料,2001年3月的《举目》将刊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