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二
四年前,范学德弟兄把自己最信基督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历史的、文化的和理性的挣扎写成了《我为什么不愿成为基督徒》一书。该书帮助了许多渴慕基督真道的朋友。不久前,一位芝哥的牧师托我建议范弟兄写一本该书的姐妹篇并为它取好了书名,叫《我为什么愿意成为基督徒》。当我向范弟兄转告这个建议时,他说他心中早有此意,并且已经基本上完成了《我愿意成为基督徒》一书的书稿。
《我愿意成为基督徒》一书是作者几年来在信仰的道路上挣扎的实录,它不是神学的系统理论,而是作者在与主同行的历程中所收集的一串默想的珍珠。如果说《我为什么不愿成为基督徒》描述的是一位无神论人文主义者归信路途的艰辛,本书则是记录他在归信之后成长中的挣扎。
前普林斯顿神学院院长、神学家约翰.麦凯(John A. Mackay)曾根据人们对基督教真理的态度把人分成两种:第一种他称为“阳台观众”(balconized Spectators),这种人好像站在老式西班牙楼房的阳台上,观看路上过往的行人,他们超然地站在高高的旭台上评论一个个行人过客的道路、方向和行路说话的方式,等等。这些“阳台观众”是一群理论家、评论家、旁观者,他们超脱于行人之外;另一种人,麦凯称之为“旅行者”(Travellers),这些人也许也要面对理论问题,但他们更主要是一群实践者、朝圣者。他们心里更关心的是“往哪里去?”“如何走前面的路?”“路倒时如何再站起来?”等切身的实际问题。例如,在探讨“邪恶的问题”时,“阳台观众”寻求的是理性解释:“为什么一位全能又慈爱的神允许邪恶存在?”而“旅行者”所关心的是如何在邪恶的存在中仍相信神在掌握,并仍然经历神的同在、保守与拯救,让“万事互相效力”。在神论探讨中,“阳台观众”所关心的是如何从理性上整全三一神的“三而一”又“一而三”;而“旅行者”则终日思念的是如何荣耀父神,如何效法基督,如何顺从圣灵……等等。
范弟兄这本书是要本为“旅行者”而写的书,他所探讨的都是基督信仰的“旅行者”所经常面对的问题,例如,神主权的拣选与人的自由意志的关系;信心与行为的关系;如何在每日生活中活出基督?如何让基督在我们的生命中作主作王?如何面对教会中的问题?如何过教会生活?如何服事他人?如何面对自己的软弱?如何传福音?等等。我相信,作者的背景和经历使得他的默想尤其对我们这些来处中国大陆、在海外信主的基督徒会极有帮助,无论是在学习如何在教会中与众肢体配搭,谦卑虚己,彼此服事,学习放下自我,学习专心仰赖神,还是在学习如何接受弟兄姐妹对我们“用爱心说诚实话”,学习如何有效地向同胞传福音,范弟兄的反思都可以帮助我们。
范弟兄的写作与他的布道一样,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真诚。慕道友喜欢里程弟兄的布道信息,你他“这人还是蛮讲道理的”;对范弟兄的信息,众人常回应说,“这人很真诚。”我们感谢神赐下不同的恩赐用来为他得人。
范弟兄效法保罗、奥古斯丁、路德等古圣,真诚地写下自己的软弱,自己的挣扎。他勇于剖析自己,将自己血淋淋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他说,“摘下面具,在上帝面前我敞开的就是一颗赤子之心”,我们似乎还能听到他的呼喊,“看我自己,我只能对作一个基督徒感到彻底绝望”,“我成不了我愿意成为的我,成不了上帝要我成为的我,却常常成为罪的奴仆。”在上帝的光之中,作者发现自己“灵魂的丑陋”和“黑暗”,心就像一个“腐朽的墓地”,有许多的“邪情、贪欲、骄傲、自私、诡诈”。读者不要以为作者真的是一个“大坏人”;相反,一个越接近上帝的人,就越能发现自己的污秽和败坏,就像先知以赛亚和使徒保罗。作者不但真诚地面对自己的软弱,也真诚地面对自己的旧我、旧性情,他说,“在我的一生中,我每天都要不断地对我的罪说‘不’”。作者的真诚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生命中的污点,也照出了我败坏的本相。盼望这本书也能成为一切真诚的读者的镜子。
这本书虽然由一篇一篇的信息组成,但读者千万不要分割开来领受。比如,如果你只读第一篇“我愿意”,你会强烈地感受到自由意志在归信过程中的功用,但这只是真理的一面;真理的另一面则在第二篇(“不得已”〕的信息之中:神主权的拣选。这样,如果这两篇一起读,你就能领受一个完备的真理--救恩源于神主权的拣选,人也有回应的责任。在第三篇,作者则试图整合“神的拣选”和“人的自由意志”的关系,但不是在理性的层面,而是在他的生命中,在他的祷告,感谢,赞美和敬拜之中。
最后愿主使用作者这本用痛苦和喜乐的泪水所凝成的默想录,使之成为多人的祝福,切实帮助成长中的弟兄姐妹。
黄雅悯
主后二千年感恩节
于芝加哥三一神学院
|